饑荒:一夜相過一鬥珠
關燈
小
中
大
饑荒:一夜相過一鬥珠
崇禎十五年夏 1642年
小璨這些日子不言不語,不知道在哪裏翻出了花青、藤黃、曙紅的顏料,照著當年弗朗機番客送的那幅西洋畫學了起來。
那西洋畫是一幅人像,一個美人,手裏捧著一串葡萄。因著當年在祖母處,那番客見了徐青藤的葡萄,回去就按照他們的畫法畫了一幅來送祖母。
我瞧著並不好,想來他也不是專門學習這門技藝的。
小璨照著畫了,更加不像,一幅紙面給塗抹的全是顏料,死死的,讓人看著都透不過氣來。又過了幾日,她舉一反三,自己創造起來了,先是畫了一幅人像,說是父親,後來又在紙面上添了好些個人,看起來是圍著一張圓桌,喝茶吃飯的意思。
“這個是誰?”我指著一個口歪眼斜的人問。
“這是周家哥哥”。
“這又是誰?”這人拿著花,手指暈染開來,比花瓶口還粗腫。
“這是阿姊。”
憑借著衣服顏色,我逐漸認出小璨和小叔叔來。
這畫的應當是那場端午後的宴席。
“怎麽沒有馮六郎?”我問。
小璨也不回答,末了只說:“他又不是我們家的人。”
“這個呢?站在簾子下面,只露出半張臉的那個白頭發的呢?”
“那是端娘。”
雖然沒有小璨塗抹的那麽誇張,端娘也已經生了白發了。鬢下一簇一簇的,遮蓋不住。
這些日子,操心的事情這樣多,怎能不讓人白頭呢。不當家不知柴米貴,當了家才知道萬般難。
崇禎十四年,湖州大旱,桑葉少產,價錢上漲。好不容易維持,蠶絲卻如同草芥,難以賣出去。
崇禎十五年,也就是今年,桑葉“賤如糞土”。為著商路斷絕,歐羅巴買賣驟減;也為著去年絲賤傷農,春蠶、夏蠶皆嚴重歉收。頭葉連同二葉大多被連枝帶葉剪下來,拋置於野。
如今,一年已經過了四分之三,我們這樣的人家,桑蠶收入還不足好年景的三分之一,莫說普通桑戶了。
若說種稻呢,五月裏一場雨也沒有下,旱情延誤了農時,盡管車水、戽水灌溉日以繼夜,但栽秧率還是不足往年的十分之二。六月初九,好不容易零星下雨,抓緊搶種,時令卻已過大暑,臨近立秋。遲栽下的秧苗,哪裏耐得住風霜寒露。早稻沒有收成,晚稻每畝不過幾鬥而已。
今年的谷梁有多貴?每石米從一兩二錢漲到三兩六錢。六月上,竟然值銀八兩左右,這哪裏是吃米,簡直是吞金吞銀了。
“民初食豆麥,次糠秕不給,煮榆皮、橡粟食之,僵屍載道。天竺山掘地三尺得土,名觀音粉,聊濟旦夕,食之不饑,民賴以活。”出門望去,真個“鬻妻女者亦不論價”。
官府呢,處處催逼,田租賦稅,一旦超期,就要遭受責罰,兩條“血杖”,打的人雙股滿鮮橫流。
在這樣的時事面前,我當初寫的《稻桑策》猶如廢話,就連讓周家哥哥連功名都革除了的那匹稅賦論又有什麽用呢,怕是桑弘羊在世也沒法子罷。再說,無論百姓是縮頭不語,還是出頭請願,任憑我們說什麽,大老爺他們不聽不見不為,怕是也不能聽、不能見、不能為吧。江河日下,哪個又真能夠砥柱中流呢。
罷了,一門十幾口人,等米下鍋,我沒心思想這些。
幸得祖母的娘家想起了我們,松江田產多,送了35擔米來。嘉興今年災情少,舅舅又給了兩擔,我們方才過關。
父親拿著舅舅的帖子,在手中握了良久,才說:患難見真情,難為他們了。
這些時日,只有馮六郎常來走動。
沂園已經荒廢了大半,外頭又亂。擔心遭賊,父親讓人伐了竹子木條,將園子中間分隔開來。又為了出入便利,把書房和小樓之間的門給拆掉了。於是,每每有人到書房去,遙遙可見。
見到馮六郎過來,我遠遠地朝他行了禮,他也回一禮。他每次來都穿著不同的袍子,月白色的衣衫搭配著靛藍色的絲絳,草綠色的衣衫搭配玄青色的絲絳,葡萄紫色的衣衫搭配鵝黃色的絲絳。
我瞧著那些衣裳,捉摸著或許外頭又流行了新的花紋樣式,不知道我家織坊裏跟不跟得上?想來,新來的李先生定然是自有安排吧,他一輩子營商,見識定然不知道比我一個連湖州都沒出過的小兒女高到哪裏去了。
我又想,這馮六郎鮮衣怒馬,富貴非凡,一直這樣有錢,這樣光鮮;而我父親那樣頹唐,我們家又這麽落魄。他一趟一趟地從杭州來湖州,一來二去地與父親見面商談,到底在談些什麽呢?
我很想知道,但我又明白絕不能站在那窗下旁聽。馮六郎是父親生意上的客人,他不是周家哥哥,不是小叔叔,不是與我們一同長大的朋友。如果我那樣做,實在是太冒犯了;若是被人發現了,父親的顏面還往哪裏擱呢?
有時候,馮六郎也會留下來吃飯,不過依然是在書房裏,自從小璨上次那般百無禁忌、誹謗君父,父親想來也不敢再在家中宴請客人了。我和端娘松了一口氣,就是想要宴請,我們拿什麽來招待呢?就是孫大聖也得老老實實化齋飯,不能徒手變吃喝啊!
既然他們只是在書房吃個便飯,那便好說了。幾色小菜是端娘腌制的,花費不了幾個銀錢,全憑端娘一雙巧手,就打點的樣樣精致。一碗粳米粥是我看著烹煮的。
小婢端了進去,出來說,那位馮官人誇獎菜品清新,尤其是粥裏帶著花露的清氣,還想問我們的廚娘是如何做的呢?說道廚娘,小婢自覺失言,連忙瞧了我一眼。
我想起祖母在的時候,這樣的粥日日都有,只管拿了薔薇露、木樨露淘米添水,每一沸騰翻滾,就再加香露,不計耗費。如今,就是香露這一件,還哪裏消耗的起。不過是將粥煮好了,待到端去喝的時候,略澆在上頭一勺罷了。
親友的米到了,官府也開倉放糧施粥。只是游民餓殍遍地,粥糧總是不夠的。既然盤算過,我家的米吃到來年夏糧收獲還有富餘,父親便叫端娘去寺裏施舍一些——他們也開粥棚,且與官府相比,更少貪墨。
小璨嚷著要去,父親也就隨她了,一則畢竟是做善事,二則清靜佛門也無甚差錯,只是要家仆緊緊盯著她。
那地方又曬,又炎熱,氣味又難聞,更兼有無數暗濁臉色、從肚腸裏透著絕望的男女,嗷嗷待哺的孩童以及餓的哭不出來聲息的嬰兒,簡直如一副地獄圖景。我只看一眼,心頭就給堵死了半日。
小璨倒是堅持著,日日都去。手裏拿著木勺,就如同拿著一滴露水,想要解大江大海都難填的渴。
附註:1、豐年詩句荒年飯一夜相過一鬥珠
2、頭葉是桑樹在春天所生發出來的葉子 , 二葉是連同夏天枝條進一步延展而長出的葉子。
3、水稻采用的其實是崇禎十四年的湖州記錄。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崇禎十五年夏 1642年
小璨這些日子不言不語,不知道在哪裏翻出了花青、藤黃、曙紅的顏料,照著當年弗朗機番客送的那幅西洋畫學了起來。
那西洋畫是一幅人像,一個美人,手裏捧著一串葡萄。因著當年在祖母處,那番客見了徐青藤的葡萄,回去就按照他們的畫法畫了一幅來送祖母。
我瞧著並不好,想來他也不是專門學習這門技藝的。
小璨照著畫了,更加不像,一幅紙面給塗抹的全是顏料,死死的,讓人看著都透不過氣來。又過了幾日,她舉一反三,自己創造起來了,先是畫了一幅人像,說是父親,後來又在紙面上添了好些個人,看起來是圍著一張圓桌,喝茶吃飯的意思。
“這個是誰?”我指著一個口歪眼斜的人問。
“這是周家哥哥”。
“這又是誰?”這人拿著花,手指暈染開來,比花瓶口還粗腫。
“這是阿姊。”
憑借著衣服顏色,我逐漸認出小璨和小叔叔來。
這畫的應當是那場端午後的宴席。
“怎麽沒有馮六郎?”我問。
小璨也不回答,末了只說:“他又不是我們家的人。”
“這個呢?站在簾子下面,只露出半張臉的那個白頭發的呢?”
“那是端娘。”
雖然沒有小璨塗抹的那麽誇張,端娘也已經生了白發了。鬢下一簇一簇的,遮蓋不住。
這些日子,操心的事情這樣多,怎能不讓人白頭呢。不當家不知柴米貴,當了家才知道萬般難。
崇禎十四年,湖州大旱,桑葉少產,價錢上漲。好不容易維持,蠶絲卻如同草芥,難以賣出去。
崇禎十五年,也就是今年,桑葉“賤如糞土”。為著商路斷絕,歐羅巴買賣驟減;也為著去年絲賤傷農,春蠶、夏蠶皆嚴重歉收。頭葉連同二葉大多被連枝帶葉剪下來,拋置於野。
如今,一年已經過了四分之三,我們這樣的人家,桑蠶收入還不足好年景的三分之一,莫說普通桑戶了。
若說種稻呢,五月裏一場雨也沒有下,旱情延誤了農時,盡管車水、戽水灌溉日以繼夜,但栽秧率還是不足往年的十分之二。六月初九,好不容易零星下雨,抓緊搶種,時令卻已過大暑,臨近立秋。遲栽下的秧苗,哪裏耐得住風霜寒露。早稻沒有收成,晚稻每畝不過幾鬥而已。
今年的谷梁有多貴?每石米從一兩二錢漲到三兩六錢。六月上,竟然值銀八兩左右,這哪裏是吃米,簡直是吞金吞銀了。
“民初食豆麥,次糠秕不給,煮榆皮、橡粟食之,僵屍載道。天竺山掘地三尺得土,名觀音粉,聊濟旦夕,食之不饑,民賴以活。”出門望去,真個“鬻妻女者亦不論價”。
官府呢,處處催逼,田租賦稅,一旦超期,就要遭受責罰,兩條“血杖”,打的人雙股滿鮮橫流。
在這樣的時事面前,我當初寫的《稻桑策》猶如廢話,就連讓周家哥哥連功名都革除了的那匹稅賦論又有什麽用呢,怕是桑弘羊在世也沒法子罷。再說,無論百姓是縮頭不語,還是出頭請願,任憑我們說什麽,大老爺他們不聽不見不為,怕是也不能聽、不能見、不能為吧。江河日下,哪個又真能夠砥柱中流呢。
罷了,一門十幾口人,等米下鍋,我沒心思想這些。
幸得祖母的娘家想起了我們,松江田產多,送了35擔米來。嘉興今年災情少,舅舅又給了兩擔,我們方才過關。
父親拿著舅舅的帖子,在手中握了良久,才說:患難見真情,難為他們了。
這些時日,只有馮六郎常來走動。
沂園已經荒廢了大半,外頭又亂。擔心遭賊,父親讓人伐了竹子木條,將園子中間分隔開來。又為了出入便利,把書房和小樓之間的門給拆掉了。於是,每每有人到書房去,遙遙可見。
見到馮六郎過來,我遠遠地朝他行了禮,他也回一禮。他每次來都穿著不同的袍子,月白色的衣衫搭配著靛藍色的絲絳,草綠色的衣衫搭配玄青色的絲絳,葡萄紫色的衣衫搭配鵝黃色的絲絳。
我瞧著那些衣裳,捉摸著或許外頭又流行了新的花紋樣式,不知道我家織坊裏跟不跟得上?想來,新來的李先生定然是自有安排吧,他一輩子營商,見識定然不知道比我一個連湖州都沒出過的小兒女高到哪裏去了。
我又想,這馮六郎鮮衣怒馬,富貴非凡,一直這樣有錢,這樣光鮮;而我父親那樣頹唐,我們家又這麽落魄。他一趟一趟地從杭州來湖州,一來二去地與父親見面商談,到底在談些什麽呢?
我很想知道,但我又明白絕不能站在那窗下旁聽。馮六郎是父親生意上的客人,他不是周家哥哥,不是小叔叔,不是與我們一同長大的朋友。如果我那樣做,實在是太冒犯了;若是被人發現了,父親的顏面還往哪裏擱呢?
有時候,馮六郎也會留下來吃飯,不過依然是在書房裏,自從小璨上次那般百無禁忌、誹謗君父,父親想來也不敢再在家中宴請客人了。我和端娘松了一口氣,就是想要宴請,我們拿什麽來招待呢?就是孫大聖也得老老實實化齋飯,不能徒手變吃喝啊!
既然他們只是在書房吃個便飯,那便好說了。幾色小菜是端娘腌制的,花費不了幾個銀錢,全憑端娘一雙巧手,就打點的樣樣精致。一碗粳米粥是我看著烹煮的。
小婢端了進去,出來說,那位馮官人誇獎菜品清新,尤其是粥裏帶著花露的清氣,還想問我們的廚娘是如何做的呢?說道廚娘,小婢自覺失言,連忙瞧了我一眼。
我想起祖母在的時候,這樣的粥日日都有,只管拿了薔薇露、木樨露淘米添水,每一沸騰翻滾,就再加香露,不計耗費。如今,就是香露這一件,還哪裏消耗的起。不過是將粥煮好了,待到端去喝的時候,略澆在上頭一勺罷了。
親友的米到了,官府也開倉放糧施粥。只是游民餓殍遍地,粥糧總是不夠的。既然盤算過,我家的米吃到來年夏糧收獲還有富餘,父親便叫端娘去寺裏施舍一些——他們也開粥棚,且與官府相比,更少貪墨。
小璨嚷著要去,父親也就隨她了,一則畢竟是做善事,二則清靜佛門也無甚差錯,只是要家仆緊緊盯著她。
那地方又曬,又炎熱,氣味又難聞,更兼有無數暗濁臉色、從肚腸裏透著絕望的男女,嗷嗷待哺的孩童以及餓的哭不出來聲息的嬰兒,簡直如一副地獄圖景。我只看一眼,心頭就給堵死了半日。
小璨倒是堅持著,日日都去。手裏拿著木勺,就如同拿著一滴露水,想要解大江大海都難填的渴。
附註:1、豐年詩句荒年飯一夜相過一鬥珠
2、頭葉是桑樹在春天所生發出來的葉子 , 二葉是連同夏天枝條進一步延展而長出的葉子。
3、水稻采用的其實是崇禎十四年的湖州記錄。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